假肢康复训练注意事项:科学训练,重获行动自由

2025-10-10

假肢康复训练是帮助残障人士适应假肢、恢复行动能力的关键环节。训练过程中,需从身体准备、训练节奏、安全防护、心理调适等多方面综合把控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二次损伤或训练效果不佳。

4.jpg

一、身体准备:训练前的必要检查

开始训练前,需确保残肢和身体状态符合要求:

残肢健康:检查残肢皮肤是否完整,有无红肿、破溃或感染迹象。若存在伤口,需待愈合后再训练,防止假肢摩擦加重损伤;

关节活动度:通过专业评估确认髋、膝、踝关节(下肢假肢)或肩、肘、腕关节(上肢假肢)的活动范围是否正常。若关节僵硬,需先进行物理治疗改善灵活性;

肌肉力量:残肢周围肌肉(如大腿股四头肌、小腿腓肠肌)的力量直接影响假肢控制能力。力量不足者需先通过弹力带训练、水中运动等低强度方式增强肌肉,再逐步过渡到假肢训练。

二、训练节奏: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负荷

假肢训练需遵循“分阶段、慢加速”原则:

初期(1-2周):以静态平衡训练为主,如平行杠内站立、单腿支撑(健侧腿),每次5-10分钟,每日2-3次,重点适应假肢重量和接受腔压力;

中期(3-4周):加入动态训练,如平地行走、上下小斜坡,速度从慢速(0.5米/秒)逐步提升至中速(0.8米/秒),每次训练不超过30分钟;

后期(5周后):增加复杂场景训练,如上下楼梯、跨越障碍物,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动作(如蹲起取物),逐步恢复功能性活动。
切勿因急于求成而延长单次训练时间或增加强度,否则易引发残肢疲劳、关节疼痛。

三、安全防护:降低训练风险

训练过程中需做好全方位防护:

环境安全:选择平坦、无障碍的训练场地,避免地面湿滑或杂物堆积;使用平行杠、助行器等辅助工具时,确保设备稳固;

假肢固定:穿戴前检查假肢接受腔与残肢的贴合度,使用弹性绷带或硅胶套加固,防止行走中假肢脱落;

应急处理:随身携带备用绷带、消毒棉片,若训练中出现残肢摩擦红肿,立即暂停训练并处理伤口;若假肢部件松动,需联系假肢师调整后再继续。

四、心理调适:保持积极训练态度

假肢训练初期,患者可能因步态不自然、动作笨拙产生挫败感。此时需:

设定小目标:将“独立行走100米”拆解为“先站稳1分钟”“再走10步”等阶段性目标,每完成一个目标给予自我肯定;

寻求支持:与假肢师、康复治疗师保持沟通,及时调整训练方案;加入病友互助小组,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;

接纳适应期:明白初期步态异常是正常现象,通常需3-6个月训练才能达到自然行走状态,避免因短期效果不佳而放弃。

结语:假肢康复训练是“身体适应+心理重建”的双重过程。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,结合自身情况科学训练,同时保持耐心与信心。每一次正确的步态调整,都是向自由行动迈出的坚实一步。

 

阅读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微正营销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案例展示